欢迎您来到上海悍马建筑官方网站! 联系悍马收藏网站在线留言网站地图ENGLISH工程信息下载工程信息下载

悍马加固材料

畅销全球86国19年加固材料行业国际大品牌

连续10年获得《中国人保》承保24h咨询热线
400-012-6012

服务号服务号

热门关键词搜索: 灌注胶粘钢胶加固材料大全植筋胶碳纤维布

当前位置:首页 » 悍马加固材料资讯中心 » 悍马新闻 » 一个小小圆珠笔头引发的“尴尬”

一个小小圆珠笔头引发的“尴尬”

文章出处:悍马加固材料人气:76发表时间:2017-01-10 11:57:00【

一个小小圆珠笔头引发的“尴尬”

今晨打开电脑,小悍发现大家都在奔走相告:中国造出圆珠笔头!什么梗?中国是制笔大国哎,圆珠笔头不就是我们制造的么?

原来真的是,中国终于造出圆珠笔头。

如果不是前总理李克强的“透漏”,估计大多数手中正拿着圆珠笔的国人仍像小悍一样傲娇着:看,国产笔多好用!

2016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他透露了一个“秘密” :“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总理之意不在“圆珠”,却像一记巴掌打在制笔人的脸上。

“制笔大王”贝发集团总裁邱智铭

早在2015年11月央视《对话》节目中,“制笔大王”贝发集团总裁邱智铭提到一支圆珠笔的制造过程时,就曾坦承由于国内缺乏高端制造设备,导致生产圆珠笔的设备至今仍靠瑞士进口的现状。

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380亿支……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啊,怎么可能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都造不出?任谁听了都不信。

我们来算一笔账:中国一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按占领全球80%市场的概率算,那么世界圆珠笔年销量顶天475亿支。且以淘宝价格5分钱一个估算,10000个包邮计算,475亿支圆珠笔头的市场规模只有23.75亿元的价值,也就是说抛去人工费用、厂房租金、水电费、设备损耗、税收等等后,剩余利润有10亿左右已经顶天了。

而2012年中国贝发集团也算过一笔账:瑞士笔头加德国墨水的组合,成本不过合计0.126元。如果企业自行研制笔头、墨水等核心技术,实现完全国产化,前期研发投入可能是天价和漫长的时间。就算能研发出来,成本也只能降低5%。且国外进口材料不但质量稳定而且价格也已经太低了,自我研发对于企业几乎完全丧失经济性和盈利性。

这么一算就明白了,并非中国企业研发不出圆珠笔头,而是对于企业来说,研发圆珠笔头费时费力不讨好,它们缺乏研发的意愿和兴趣。

这不能去抱怨谁,这只是一种客观现实的境况。以中国制造业在短短几十年发展中缺乏的积累、经验来说,一时之间研发新技术“难于上青天”。其实不只制笔业,各行各业都是如此,金钱可以买来优质原材料和先进设备,却买不来由时间成本转换而来的技术优势。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去慢慢改变我们自身的不足?小悍觉得“工匠”“创新”一定要谈。

“工匠精神”的回归

“工匠精神”的回归

“工匠精神”是什么?拿我们进口笔头和墨水的瑞士、德国来说,他们的一些匠人在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过程中有着几近于“疯狂”的痴迷。

一双手工皮鞋需要半年来制作,一块表需要一年来完成,还有一辆车每个零件都需要精益求精,完美契合。这在一些追求快速利益的生意人来看似乎有些可笑,要知道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恰恰就是这些匠人锲而不舍的劲头才造就了众多皮鞋手表汽车的品质、品牌和文化,而其背后的生产价值早已超越了产品本身。

回头观己。

谈到国度,我们喜欢说泱泱中华五千年文化,可一路走来,为了解决温饱而发展快速经济已让许多经典濒临失传。一切都在飞速变化,一切又似乎逐渐倒退。

在温饱不成问题的今天,中国着实应该召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那今日的“工匠精神”又当如何?

小悍觉得一个网友的回答很到位:我理解的“工匠精神”与“工匠”没什么直接关系,这是一个所有行业所有工种都应该有的精神——老师琢磨好每一堂课、‘码农’码好每一条代码、服务人员做好服务、甚至学生做好每一道题……工匠精神是一种适用于全民的精神。

说到底,“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执着坚持,一种情怀,一种信仰。对于加固行业来说,就是以不懈的追求、创造来提升加固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这种价值可以慢慢延伸到整个团队,整个行业,最后变成一种价值认同,变成一个个优秀品牌的崛起,变成中华文化永久的积淀。

你看,2016两会,工匠精神已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个信号来的有点及时。

“创新精神”的迸发

“创新精神”的迸发

我们常常喊创新,声嘶力竭,而后一切又归于死寂般的平静。创新不是口头上的,是一种行动力。

科普一下,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中国的创新能力是天生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不信看看我们的四大发明就知道了。那为什么现在谈创新这么难?

我试着在百度搜索“中国创新能力”,排在前面的是:中国创新能力不足、中国缺乏创新能力、中国没有创新能力......多年来,中国创新能力不行似乎成为一种事实而被世人诟病,到处都是痛批,都是斥责,这些批评的理由无外乎是体制的弊端、文化的缺陷等等。小悍不禁要问:中国现在真的没有创新能力?

当然,与美英这些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创新能力是不足的。这一部分也是历史的原因所造成的,一个急速发展的国家,它的创新能力可能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客观的评定我国的创新能力,关键的问题不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而是这个差距有没有在缩小,缩小的速度快不快,国家创新体系的效率高不高。

其实,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国创新能力的增长远远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我们喜闻乐见这一良好的态势,可也要认清眼前的现实:很多东西都不是我们自己的,我们的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

先“工匠”而后“创新”。中国的企业需得踏踏实实的做事,认认真真的搞创新。拿加固行业来说,创新就是站在现有加固材料、加固方法的基础上,改进或创造新的材料、方法,以克服实际工程中无法解决的难题,满足社会需求。

一切都在于“新”,一切又不止于“新”。

一个小小圆珠笔头引发的尴尬会持续多久?谁也不知道。且让这种尴尬变为一种动力,一种鞭挞我们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