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加固圈有这样一个说法,说预应力碳纤维系统是粘贴碳纤维板的“高定”版。仔细想来,是这么个道理。碳纤维布与碳纤维板都是碳纤维材料,而预应力碳纤维系统正是使碳纤维板与原构件“同时”受力,并使原构件在达到加固后极限状态时,碳纤维板能充分发挥其抗拉强度。
预应力碳板既然加固效果非常的好,它的设计方案思路是怎样的呢?
方案一
按照加固后构件所需的目标抗弯承载力,计算加固后极限状态下的相对受压区高度,然后通过抗弯截面受力平衡,求得所需碳纤维板截面积,并选取所需的碳纤维板规格。第二步按照抗拉强度设计值取值,作为张拉应力复合加固后构件在设计荷载下的裂缝及挠度限值。如若数值不满足规定取值则说明原构件变形过大,宜按裂缝或挠度控制的思路进行设计,可采用思路2进行设计。
方案二
按照加固后构件的挠度及裂缝的限值进行设计。
首先根据预应力度预估跨中截面消压弯矩,与截面下缘有效预压力(由预加力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然后反解得后张法构件的预加力即为预应力碳纤维板所需的张拉应力数值。再按照抗拉强度设计值倍取值计算所需的碳纤维板截面积,并选取所需的碳纤维板规格。最后复核所需构件的目标抗弯承载力是否符合要求,并验算实际裂缝与挠度数值。如若所需构件抗弯承载力不符合要求,说明原构件加固宜按承载力控制,可采用思路1进行设计。
上述两种设计思路乍看起来差别仅为预估碳纤维面积的方法不同(按承载力预估或者按裂缝、挠度预估),但实际上两种方法考虑的是原构件设计形式的区别以及提高承载力后的构件失效形式的不同。
比如原构件截面面积较大而配筋率较小,则提高承载力后较易出现受拉区钢筋延性损坏。在这种情况下,桥梁的挠度由于截面刚度足够一般不会超标,采用抗弯承载力作为目标变量进行计算比较合适。
上面两种思路,相信很多人看起来比较吃力,这就是预应力碳板的魅力啦!要不然怎么称作“高定”版碳纤维布呢。
最新产品
同类文章排行
- 检测报告上CMA、ILAC-MRA、CNAS、CAL四个标识的区别!
- 分不清转包、分包、内包、挂靠之间的区别?看这里!
- GB50210-2018《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已实施
- 房屋建筑学基础知识汇总
- 典型案例!国内外桥梁坍塌事故,太吓人了......